开发者社区 > 博文 > 90后程序员的职业成长漫谈
分享
  • 打开微信扫码分享

  • 点击前往QQ分享

  • 点击前往微博分享

  • 点击复制链接

90后程序员的职业成长漫谈

  • jd****
  • 2024-10-15
  • IP归属:北京
  • 35浏览

    前言:

    我在京东工作已经来到第8个年头,从2016年的实习生到如今负责部门整体架构,这段职业旅程中充满了感悟。    简单回顾我的个人成长里程碑:2017年正式加入京东后,从一名新人开始,逐步了解公司的业务、文化,以及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职场人;19-21年,我开始负责一块完整的业务,并逐渐成长为小组负责人;  2022年开始负责整个部门的架构,并且开始参与一些公司核心项目的设计与落地。   这一路走来经历的挫折与收获也让我能够更加理性地去看待职业发展,自认为资历尚浅,在这里简要谈谈我的心得体会,希望能为大家带来些许启发。



    一、职业生涯三阶段

    我习惯于把职业生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分别是融入期(0-0.5年)、突破期(0.5年-3年)和成熟期(3年以上)

    【融入期】-- 建立信任、找准定位

    作为新人,我们在这一阶段更多地是执行者的角色,完成标准化任务;关键点在于找准个人定位、建立信任以及适应公司文化,做一个靠谱和专注的职场人。

    • 建立信任信任是协作的基础无论是面对合作方还是上级或是下属,只有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才能更有效地完成任务。我们可以通过高效完成工作、积极沟通和展现专业能力,逐步建立信任。
    • 找准定位:每个人在团队中都有其独特的角色和职责。新人要尽快找准自身在团队中的定位,由此来制定目标。 这个定位不仅仅是岗位职能赋予我们的,更多时候是要多方面考虑团队需要什么样的人,以及我是否能胜任这个角色,需要从专业力、组织力乃至方方面面来进行适配。 一台精密的仪器需要的零部件往往不是那么规则的圆形或者方形,努力让自己成为一颗形状不规则但又很契合的齿轮
    • 适应公司文化:每个公司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新同事可以尽快熟悉这些内容,以便更好地融入团队。 “入乡随俗”并不是随大流,想要大干一场首先得融入集体。


    【突破期】-- 主动出击、设定目标

    我认为这一个时期也是分化期,我们需要开始独当一面,学会多观察,并且主动出击。

    • 主动性:在分化期,主动性是能否突破的决定性因素。想要脱颖而出,必须主动寻求机会,不能被动等待机会降临。如果只完成上级安排给我们的工作,从成长的角度来说很难获得能力的增量,也就永远都走不到下一个阶段。一方面要有强烈的把问题搞明白的自驱力,另一方面,解决问题时尽量做到120%,提一些别人想不到的方法,做一些别人没想到的事情,而不是简单地执行。
    • 制定长期目标:这一时期务必制定2个长期目标,一个是业务层面,一个是个人层面。业务层面来看,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实际的业务问题,即使我们属于技术体系,最终目的仍然是支持和推动业务发展。因此,业务层面的长期目标应当与部门以及整个公司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从个人层面来看,我们也需要设定长期的职业发展目标,有条理地规划职业发展路径,二者相辅相成。
    • 寻找标杆标杆不是某个具体的人,而是某些特质或行为模式,可以观察身边优秀同事的优点,把他们作为我们学习的对象。 例如,某位同事在文档整理方面做得非常好,就可以向他学习这方面的技巧; 某位同事在与人沟通过程中总能如鱼得水,说明他的情商和社交智慧可能远超平均值。  同时很多人的成功也是因为一个个微不足道的小习惯,比如有些人会把每天遇到的问题记下来,定期复盘;有的同事每天早上阅读行业前沿资讯和论文,保持对技术的敏感性;有些同时在遇到冲突时总能切中要害并平复自身情绪优雅地解决问题。我们在观察到这些优秀的特质时,不妨深入分析其内在的处事逻辑并为我所用,这些微小的增量编织成的东西就叫做“成长”。


    【成熟期】-- 多元发展、持续成长

    工作三年以上,我们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职业路径。这一时期我们要做一个多面手,不断扩展视野和强大自身的软实力。

    • 持续学习:即使成为管理者,也不能忽视技术能力的提升。特别是在快速变化的技术领域,持续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定期参加培训课程、阅读行业资讯、参与技术实践等都是保持专业敏感度的有效方法。 对于专业人才,专业力是立身之本,失去专业力也就失去了判断力和决策力。
    • 寻找正反馈:除了“升职加薪”外,我们还要找到能够定期获得正反馈的通路。比如通过帮助他人解决难题、分享经验来获得成就感, 每一次的正反馈可以不那么强烈,但务必要持续,这是我们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这份事业的持久动力。
    • 充分利用资源:在一个团队中,成事需要大家要各司其职,充分利用组织的力量,避免个人英雄主义。我们要主动与其他部门合作,利用公司内部的各种工具和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二、元能力:贯穿整个职业生涯的能力项

    分享4个我认为需要始终关注并提升的元能力,这些能力贯穿整个职业生涯。


    【纠偏力】

    纠偏 = 认知 + 反思 + 勇气

    首先是认知能力: 认知其实是比较虚的一个概念,字面意思就是“认识”(意识)和“知识”,其中“知识”是我们长年累月通过外界输入得到的信息,而“意识”则是将信息转化为判断以及决策的思维方式。 提高认知的过程就是丰富知识体系以及基于信息做出正确判断的训练过程。 “纠偏”的第一步是知道什么是“偏”,即认知能力的培养,而这一项几乎是我们一生的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观察,多思考,多实践”。

    其次是自我反省:定期停下来审视自己的行为和决策,同时观察他人如何行事。   这一条说来简单,但在充满压力和挑战的工作中,我们经常会忘记or主动逃避这一点。  由于信息输入、自身情绪、周边环境的不同,事后去看待一件事情有时候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时常回头看看,避免自己已经脱轨很久而不自知。

    最后,也是我认为最关键的一点,即勇于走出舒适区: “偏”,大多数时候意味着舒适和惯性,人们往往因为习惯和安逸而偏离正轨,就像被蒙住眼睛的人难以直线行走一样,我们也会因惯性而偏离目标。 因此,想要回到正确的道路上,就必须克服舒适感带来的惰性。


    【换位思考】

    在对方的立场思考问题往往可以得到更完备的答案,换位思考是简单又万能的行为标尺,这一点在我们个人成长及情商培养中也极为重要。比如让出现以下几种情景时,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立场、更有效地传达信息。

    • 发生矛盾时: 想想如果我是 Ta,我会怎么做,以及为什么这么做
    • 汇报/演讲时:想想如果我是 Ta,我想听什么内容,以及会有什么样的基础认知
    • 沟通协作时:想想如果我是 Ta,采取了我的方案会有什么样的利和弊
    • 写代码时:想想如果我是reviewer,我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代码

    当换位思考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时,会发现很多事情的推进在不知不觉中变得顺利而丝滑。

    【在短时间内把复杂问题描述清楚】

    能否快速清晰地表达复杂问题往往决定了是否能抓住机会,并确保我们的想法被准确理解和接纳。采用STAR法则(情境Situation、任务Task、行动Action、结果Result)来构建叙述结构,有助于听众更好地把握要点。 S和T决定了听众的兴趣, A和R体现我们的价值。S和T往往容易被忽略,尤其是对于那些不熟悉你专业领域的听众来说,明确阐述背景和挑战是吸引他们注意力的关键。 当然,平日需要注重对演讲能力的训练,这一项无法临时抱佛脚。 对于性格内向的人来说,更应该主动寻找机会锻炼这方面的能力。通过不断实践,我们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沟通效率和影响力。


    【敢拼、敢当】

    拼搏:有时当上级要求我们加倍努力时,可能会下意识感到压力巨大甚至反感,以及会担心这种付出是否值得。在我看来,拼搏不仅仅是单纯的奉献,很多挑战实际上是我们个人成长和职业发展中的宝贵机会。大部分人的职业生涯长度差别不会太大,而为拼搏付出的额外精力,某种程度上也是变相延长了职业发展的时间,换句话说是“在相同的时间内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机会”。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和自我激励方式,它能帮助我们以更加乐观的态度面对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担当:担当是信任的基础,而信任是一切的基础。 相信不会有人会愿意和一个没有担当的人共事,“遇事能上,出事能抗”都是作为一个职场人最基本的要求。 趋利避害的本能可能会促使我们下意识逃避风险与责罚,但长期来看,勇于承担和面对是更加正确的选择,坦荡的犯错者永远比怯懦的伪装者更值得尊敬。


    三、一些职场建议

    在职场中,我们通常会面对四个主要方面:事、人、自我以及环境。下面我将根据这四个方面来分享一些心得:


    【对“事”】

    • 观察团队里最缺少什么样的人/能力,往往这是一条“捷径”。如果能找到这一点,且有能力能做到,那就能更快地取得一些成果。
    • 在前期精力足够的情况下,只要是和自己工作沾边的事情,都值得去了解一下。在职业生涯初期,负责的项目相对简单,这时应该尽可能多地了解与自己的岗位乃至行业相关的知识,有助于未来处理更复杂的任务,为我们的职业发展夯实基础。
    • 机遇并不是一个完全随机的东西,人和人之间机遇的差异大多来自于信息不对称。那些能够更早、更准确地获取并利用关键信息的人,往往能够抓住更多的机会。我们可以建立广泛的人脉网络、持续学习以及保持对行业动态的高度敏感,有效地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为自己创造更多有利条件。
    • 职场里不光有“对”和“错”,往往更应该考虑的是“利”和“弊”很多时候,需要从不同角度(个人、团队或公司层面)综合考虑问题,做出最合适的决策,避免陷入“对”与“错”的绝对思维中。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保持一定的原则和底线是非常重要的。
    • 要有把工作和生活分开的能力,这样才能走得更远。这并不意味着下了班就完全和工作隔绝,而是尽量不把工作中的负面情绪带到生活里去,因为这样会反过来影响个人幸福感和工作效率。 当然想真的做到这种平衡非常难,到目前为止我也依然走在努力驾驭情绪的路上。  可以适当把生活那一part填的更满更充实一些, 累的时候,我会一边看着B站的消遣视频一边琢磨一些做饭的新花样,在烟火气中消解压力,放空自己。 具体的形式因人而异,核心点在于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找到获取正反馈的通路,生活里有了期待的事,情绪的重心自然就会平衡。


    【对“人”】

    • “第一印象” 非常重要。比如在转正答辩、晋升述职这样的场合,给上级和其他同事留下良好印象非常重要。因为可能在很长的一个阶段内,他对你的“画像”都定格在第一印象的时间点,后续想要去改变这种“偏见”需要付出五倍乃至十倍的努力,当然这里不是说要吹捧自己,在保证真实性和专业性基础之上,要把自己更好地展示出去。
    • 遇到你觉得“不好”的人,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只是因为立场问题做出让你不舒服的事情,不必纠结。理解他人的立场有助于减少误会和冲突。当出现分歧时,试着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可以帮助双方找到共鸣点,同时理解他人往往也是与自己“和解”。

    不用怕“得罪”他人。我们工作一定不是为了来交朋友的,由于思维方式和职能的不同,分歧和不愉快的情况往往难以避免,对事不对人,先礼后兵是遇到冲突时的基本法则。特别是在技术团队中,同事们往往比较内向,可能导致在面对分歧时更加谨慎,甚至有时会过于担心发生冲突。  我们需要明确表达立场,一切都是为了项目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人。另外需要注意沟通的艺术,尽量在比较温和的环境里去解决,如果不行,该辩论就辩论。

    • 朋友往往是和我们相似的人,能学习的东西不多,向“对手”学习。这里的“对手”不是指敌对的人,而是在某些方面与我们有不同观点、技能或经验的人。他们可能是工作中的竞争者、行业内的其他专家,或者是拥有不同背景和思维方式的同事。通过观察和学习这些人的长处,我们能获得新的视角和方法,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式,激发创新。
    • 要充分给出组织/上级“给你分配资源的理由”,这个理由还要能说服团队里的其他人。 我们需要在日常工作中适当地展示自己的能力,以及为部门为他人解决问题来证明自己对这个团队的价值。最令人满足的不是得到好的绩效,而是“所有人都觉得他应该得到好的绩效”


    【对“己”】

    • 对自己不妨“先斩后奏” 。 在不过分超出能力范畴的情况下,先做出承诺,再逼自己完成这件事即使一开始感到不安,也不要轻易拒绝新的机会。 比如我受邀进行一次公开场合的分享,第一反应往往是抗拒,因为下意识担心表现得不好会给部门/自身带来不利的影响,但理性告诉我这是自我提升的好机会,而且我知道只要稍加努力我是可以做到的,因此我会先答应下来,然后逼迫自己去做准备和改进。   自工作以来,这一个技巧让我受益良多。
    • 尽量保持边界感,边界清晰才能维持专注。边界感主要来自于岗位职能的定位,虽然在一些需要协作的工作上这种边界会有些模糊,但大多数情况下,“边界”还是可以摸索的。 如果遇到职责之外的任务被推给你,应该客观判断这项任务是否真的属于你的职责范围,如果不属于,你需要找到合适的人来承担这项工作,这也是一个庞大的组织进行职能拆分的目的,不然对于自身乃至对于公司都是一种资源错配。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务必确保工作承接顺利,跟进到有专业的人接手为止。
    • 如果对环境不满意,尽量改变自己来适应环境。 有些人在遇到个人意志与环境不匹配时,可能希望能够改变环境,但从现实来看个人力量往往难以实现这一点,更实际的做法是考虑如何在现有环境中找到最佳的发展路径。
    • 避免“完美主义”陷阱。   刚进入职场的时候,为了尽量成为“优秀”的人,我会努力把所有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这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好事,但同时也伴随着一个很致命的问题,就是很难接受他人的负面评价。  很多时候会错误地把别人对自己的忠告看成是“挑刺”和“针对”,沉浸在“因为我全心全意投入,所以结果一定良好”的逻辑陷阱里, 这是一种自大,也是因为认知缺陷而导致的判断力缺失,从而错失了很多自我提升的机会,并且可能在别人眼中留下了刚愎自用的印象。        我们首先要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在这个基础之上面对不如意时才能保持理智与判断力, 认识到日常工作中能被别人指出不足是一件幸事,每一个不完美都是走在更完美的路上。


    【关于“口碑”】

    • 公司很大,能真正面对面去了解我们的人最多只有两位数,其他人对我们的了解都来自于“口碑”。我们每天接触的人有限,大多数人主要通过他人的评价来了解我们,打造良好口碑的关键在于真诚和专业,而不是伪装与表演。
    • 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尽量做到对事不对人。 要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是奔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只是由于认知、立场、性格不同,矛盾的存在往往也是不可避免的。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着眼于事而不上升到“人”,就不会有不可调和的矛盾, 同时避免背后议论他人,职场圈子很小,负面评价转一个圈回到自己耳朵里也是很常见的事情。
    • 尽量避免零和博弈,追求双赢,并且最多只占49%。我们要在合作中寻找增量,扩大蛋糕,而不是仅仅争夺现有的资源。只有通过创新和共同努力,才能找到新的增长点,使每个人都能从中受益。长期来看,不要成为那个总是占便宜的人。如果总是试图多占一份功劳,最终会影响到团队的信任和合作意愿。
    • 来自业务伙伴的“肯定”更有说服力。来自同事和业务合作伙伴的认可更为真实,他们的评价通常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因此更能反映我们的实际表现。


    寥寥数语可能无法全面地概括这7年多的所感和所想, 而且由于每个人面临的环境和挑战不尽相同, 这里也没有办法给出“万金油”式的职业发展公式, 更多还是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去沉淀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成长“心法”。   希望上述内容能让同样在成长中的你产生些许共鸣,欢迎随时交流。


    写在最后:

    做程序员的第八个年头,我依然热爱这个职业,在我看来这是一份真正能影响世界、改变社会的伟大事业。希望能更多地和大家一起成长,共同进步,保持坚韧、自信,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准备!


    文章数
    1
    阅读量
    35

    作者其他文章